网红雪梨数据驱动的个人介绍
数据驱动的网红雪梨个人介绍:从国际学校到本地学堂的选择
在香港回归后的教育风波中,家长们面临着是否将孩子送往国际学校或是留在本地学堂的艰难抉择。我的儿子五岁那年,也步入了这一决策之旅。1999年,当时的香港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而我作为一名父亲,对于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考虑和体会。
首先,我考虑的是家庭语言环境。在没有人懂英文的情况下,如果孩子进入国际学校,那么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父母无法提供必要帮助,这可能会导致三大问题:1) 子女在功课上需要帮助时,父母无法给予支持;2) 学习进度可能落后于同龄人,因为缺乏英语环境,使得家庭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书籍等都不是英文,从而影响学习效果;3) 在融入国际社区与家人的沟通中可能出现障碍。
其次,我还要考虑子女性格。如果我的儿子像我一样,具有传统守规矩的性格,那么更适合进入重视培养个性的国际学校。而如果他性格反叛、喜欢挑战规则,则本地学校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以便管教他的野马精神。
为了确保儿子的中文水平和普通话能力不受影响,我另外聘请了一位中文老师,每周为他上三节课,同时也请了一位普通话老师每周上一节课。此外,我们还注重他的简体字学习,以期望他能够阅读中文报纸和我最爱的金庸武侠小说。
尽管朋友们建议我无需再次面对D名校,但出于原则,我决定让儿子参加D名校的面试。我认为只要儿子的实力足以考取,就应该接受挑战,即使结果是“鱼与熊掌”的艰难抉择。我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立场,并且向其他家长展示,在教育方面做出的坚定态度。
最终,在D名校录取110多名新生中的一个位置上,有幸看到我的名字,并因此感到无比荣耀。但当儿子表明不愿转入D名校时,我自然不会食言。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南都周刊》,记录了我们家族对于教育选择的一系列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