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国学馆古人所说的冠礼是什么
正道国学馆:古人所说的「冠礼」是什么?
【冠礼】
■在古人看来,成为一个人是要有仪式进行确认的,这个仪式就是“礼”,古代的礼因男女的不同,分为男孩子的“冠礼”和女孩子的“笄礼”。“冠礼”和“笄礼”在意义上代表,所以被认为是人生各种礼的起点。而在此之前,因为未,所以童礼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冠礼”源于周朝,也称“加冠礼”。《礼记冠义》上说“冠者,礼之始也”,意思是说冠礼是一切礼仪的开始。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
■“冠礼”的仪式非常讲究和慎重。据《仪礼》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先要挑选吉日、邀约来宾并祭祀天地和祖先,然后由贵宾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表示从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加冠礼”上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取“字”。《礼记》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已冠而字之,之道也。”在三次加冠之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接着由贵宾取“字”。古人认为,只有父母和长辈才可称“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字”,所以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易中天先生认为“名”和“字”有很大区别,他说:“名”是卑称,“字”是尊称,“字”的地位高。所以古人说话自己说自己时要称名,既然了,那么在同一天要订婚,周代女孩15岁订婚,男孩20岁订婚。这个礼的全称叫“婚冠礼”。如果这时候若没有合适的对象,女孩就不举行成年礼,叫“待字闺中”,如果订婚了,就叫“结发夫妻”;
■据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社会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都会举行一种仪式称为“成丁礼”、“入社礼”,而这种“成丁礼”后来就演变成了“加冠礼”。加冠礼又称“弱冠”,“弱”有身体尚在发育,仍然年少之意。后来以“加冠”、“弱冠”指男性年满二十岁。